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陆军的主力坦克已经转型为以T-72为代表的新型装甲战车。然而,苏联海军陆战队却因为现有登陆艇的尺寸等因素,继续使用较为陈旧的T-55A坦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海军尝试对T-55A进行现代化升级,最终成功改造出了T-55AD主战坦克,这款坦克的改进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T-55AD的最初设计实际上源于一个陆军项目,最早可追溯至1977年。当时,陆军开始研发一种名为“Drozd”的主动防护系统,这个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此类系统之一。虽然在1978年,陆军最终放弃了该项目,原因可能与成本过高和反应时间较慢有关,但这一系统在当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且被视为苏联的最高机密。
展开剩余83%在不久后的几年里,海军陆战队对Drozd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其重新采购新型战车,海军选择对现有的T-55A进行升级,显然是一个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大约在1981至1982年之间,至少250辆T-55系列坦克,包括T-55A和T-62等型号,进行了这一系统的改装,升级后的T-55A数量最多。
此次升级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最为关键的便是动力系统的改进。T-55AD搭载了691马力的V-46-5M发动机,这使得其在动力性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新的无线电设备和TShSM-32PV瞄准器也被安装在坦克上,为提高战斗效能提供了支持。为了区分不同的改装版本,还有一款搭载不同发动机的T-55A被称作T-55AD-1。
Drozd主动防护系统本质上是一种硬杀伤防护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安装在坦克上的雷达探测来袭的导弹或较慢飞行的弹药,在一定的距离内进行锁定追踪,并发射无控火箭弹拦截来袭目标,从而保护坦克免受打击。
T-55AD的炮塔上安装了三组火箭弹发射器,分别位于炮塔的左右两侧和后方。每组发射器配备4具107毫米的发射器,这些发射器以两两一组的形式分别朝向不同的角度。这种设计确保了每组发射器在水平和俯仰角度上都能覆盖一定区域。每枚火箭弹重9公斤,初速为190米每秒,能够在发射后达到2.7到7米的爆炸范围。火箭弹的金属外壳在爆炸时会碎裂成大量重约3克的小碎片,向目标形成一个锥形扩散区,从而有效地摧毁来袭弹药。
每组发射器的覆盖角度可以达到40度,两个小组互补,以提供更强的防护效果。此外,火箭弹的发射筒本身也具备防护功能,能够有效抵挡轻武器的攻击。火箭弹的前端配备了锥形钢壳,可以有效防止12.7毫米口径的弹药穿透。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遭遇轻武器扫射时避免意外事故。
安装在炮塔两侧的火箭弹发射组,能够对坦克正面形成一个水平80°的防护扇面,这也是坦克最常遭遇攻击的区域。炮塔后部则提供了另外一个40°的防护区域。在每组发射器上,都配有一个高频雷达单元,它与炮塔的主雷达以及后部目标计算机连接,能够在330到350米的范围内探测到目标。雷达被设定为专门应对70到700米每秒速度的目标,因此能够有效应对反坦克导弹、榴弹等较慢的弹药。
雷达会在130米内对目标进行初步计算,并为防护弹药的发射做准备。当目标距离缩短至60米时,雷达进入自动跟踪模式,精确计算目标的航向和速度,并将相应的攻击指令传递给发射器。整个过程仅需0.35秒,尽管这一速度对于人类来说已经非常迅速,但对快速飞行的弹药来说,仍显得稍显迟缓。
安装了Drozd系统的T-55AD坦克曾参与阿富汗战争。尽管具体参战的坦克型号和数量不明确,但Drozd系统在实战中表现出了出色的防护能力,成功拦截了70%至80%的RPG类反坦克武器。尽管如此,Drozd系统也并非完美无缺。首先,由于反应时间较长,这使得它在应对速度更快的弹药时存在不足。此外,其持续防护能力也存在局限,同一方向的防护只能提供两次,且弹药的重新装填时间较长,约需要十几分钟。
更重要的是,由于Drozd系统的防护方式,周围的步兵在协同作战时可能面临意外伤害,尤其是在爆炸时会产生巨大的破片,对步兵构成威胁。尽管如此,Drozd系统依然为苏联坦克提供了有效的防护能力,并为后续更先进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然而,T-55AD坦克装备的Drozd系统并未在服役中维持太长时间。尽管它在实际战斗中展现了不小的价值,但不久后,它被更为先进、可靠的系统所取代,成为苏联主动防护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发布于: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